上海市电力材料防护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我校上海市电力材料防护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在腐蚀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实验室团队教师在腐蚀科学领域国际最顶尖期刊《腐蚀科学》(CorrosionScience)(冶金工程类SCI一区期刊)连续发表了4篇研究论文,充分体现了我校在该学科的综合研究能力已达到国际同行先进水平。这4项研究成果分别如下:

       徐群杰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表的论文题目为“Etchingand heating treatment combined approach for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n brasssubstrates and the consequent corrosion resistance”。 DOI: 10.1016/j.corsci.2015.10.01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研究对国民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在金属表面构建超疏水膜层是提高金属耐蚀性的一种有效方式。该文对黄铜采用了一种刻蚀与高温氧化协同作用的处理方式,最后通过硬脂酸改性获得了具有微纳结构的超疏水表面,接触角达到了153.6°。电化学测试显示处理后的黄铜在3.5 wt% NaCl溶液中表现出了很好的耐蚀性,缓蚀效率达到了98.7%,且在溶液中浸泡20天之后仍然维持了较高的缓蚀效率。该方法为在合金表面制备功能性超疏水膜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该工作由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韩杰同学完成,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铜合金表面微纳米结构的构建、超疏水性与缓蚀协同机制 ”(No.21553001)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重点实验室项目(No.14DZ2261000)的支持。

        张俊喜教授课题组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分别是:“Effect of the direct current electric field on the initial corrosionof steel in simulated industria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和“Corrosion Behavior of Selective Laser Melted Ti-6Al-4V Alloy inNaCl Solution”,主要考察了金属材料在输电网电场大气环境下和海洋环境下的腐蚀机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该研究将为这些金属材料在服役环境下的防护提供理论支持。该工作由研究生戴念维完成,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场作用下的金属大气腐蚀机理研究(No:51271110)”和国外合作项目the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s Projects funding scheme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 (DP110101653)” 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重点实验室项目(No.14DZ2261000)的支持。

       廖强强课题组发表了1篇研究论文,题目为:“Self-assembledmonolayers formed by ammonium 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on copper surfaces insodium chloride solution”。 DOI: 10.1016/j.corsci.2015.01.023)该研究工作通过电化学方法、现代表面分析技术以及量子化学方法较深入地阐述了APDTC在铜表面的缓蚀作用机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该项工作对于铜的腐蚀与防护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该工作由研究生张心华、聂凯斌以及本科生杨冬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