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报道我院“优秀生导师制”成果
“上海科技报”2008年12月17日报道我院“优秀生导师制”成果,全文如下:
(记者 吴苡婷)12月6日,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决赛中,上海电力学校能环学院的学生设计的《液控节电多功能饮水机》项目力压了国内各大名校,一举夺得头筹,荣获特等奖。主办方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致认为,该作品构思巧妙,设计良好。而这并非是上海电力学子的创新之花的首度绽放,近些年来,上海电力学院的学生们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上海高校大学生“科技创造杯”、“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上等重要比赛中获得20多个奖项。学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86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获得授权2项。而开启大学生创新心灵之窗的钥匙在于上海电力学院推行的“优秀生导师制”。
初衷:让内在的创造力释放
1998年,时任上海电力学院动力系党总支副书记的徐群杰从事学生工作,细心的徐群杰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实验教学从实验内容、方法、步骤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和安排好的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少,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他向系里建议,为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在大学生中实施“优秀生导师制”,建议被采纳。
说干就干,第一年他们采用了第二课堂的模式,系里从教师内部“招聘”了6名带教老师,并选择了12名学生,组成6个小组,开始了探索之路。
结果第一炮打响,学生普遍反映触动很大,自从参加项目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同时也使他们体会到实践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年就有两个项目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挑战杯”上获奖,虽然只是一个入围奖和鼓励奖,但是却给了电力人一个启示,那就是创新体制,就可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进程:摸索出完善的操作模式
2000年,学校环境系也开展了“优秀生导师制”,2004年,动力系和环境系组合成立了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院在实践中开始对这个创新制度进行完善。
在多年实践中,大家发现了原有制度的不足。大学生做的项目失误率比较高,一些项目出现了项目经费不足,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悲观情绪。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科研导师的力量,发挥党员骨干的带头作用,并积极加强和老师、学生的沟通交流,运用调研、座谈等方式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此外,还加强了管理人员配备,由学生自己参与管理,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将责任明确,分工到位,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来,每年的寒暑假,学院都要求学生在假期进行读书活动、理论学习活动和“五小”科技创新活动(小论文、小发明、小调研、小制作、小报告)等,开学后开展评比和表彰活动,并将结果与学生综合测评挂钩。为他们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打下一个良好理论和实践基础。
目前,学院的优秀导师制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模式。分为申报、立项、实施、结题4个阶段。申报阶段,导师或学生提出课题,填写开题表,并在网上公示,招聘参加项目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确定项目组成员,并向学校递交科创基金申请书。立项阶段,进行专家评审,学生答辩并签订协议。实施阶段,划拨经费,开展研究,每月要填写一次“导师制项目跟踪表”。结题阶段,进行专家验收,并组织参加科技竞赛,促进其成果转化。
效果:创新走进学生的心田
如今“优秀生导师制”已经在上海电力学院全校推广。自从1998年以来,10年间上已经有600多名学生参与该活动,一共形成280个项目,所涉及的学科也拓展到热学、机械、计算机、材料学、社会科学等。
创新也正在涓涓细流,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中。一些参与项目的学生考取复旦、交大、同济等校的硕士研究生,更多地在走上社会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现在上海宝钢电厂工作的一位2005届环境系的毕业生,在回顾自己参与的导师制活动时感慨地谈到,导师制使师生双方的眼界拓宽了,彼此的互动进一步完善了科研方案,促成科研上的突破,这种创新思维让他在工作中也受益匪浅。